
中方融媒11月18日讯 “青箬笠,绿蓑衣。斜风细雨不须归。”中方县是“中国斗笠之乡”,当地编织斗笠已有500多年历史,不管是在祠堂里、屋檐前、还是大树下,随处都可见村民在编织斗笠。村里老艺人们,用手中的竹篾,缠绕住心中的浓浓乡愁,并且这门老手艺正世代传承着。
“编这个花还是要再细致一点。”中方斗笠非遗传承人潘存家正手法娴熟地编织着斗笠,今年82岁高龄的他仍在与妻子一起研究新式斗笠的编织技巧。相比传统的斗笠,他们制作的斗笠要么小而精致,要么大得出奇,图案也十分精美,一顶斗笠就是一件艺术品。
斗笠编织是纯手工制作,从破篾、索边、串顶到上油完工,需要用到19种工具,81道繁细工序,才能加工制作好一顶合格的斗笠。中方斗笠用材以水竹为主,成品斗笠外观呈尖顶、圆沿样式,还会散发桐油的特殊香气。
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,‘推进文化自信自强,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’。斗笠的技艺,父辈传给了我,希望通过自身努力,要让更多的人加入我们。一传十十传百,这样慢慢影响更多的人……因为民族品牌的崛起,要有人为之奋斗,而文化的传承,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!” 潘存家对记者说道。
从2011年开始,中方县把斗笠作为展现县域风情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来打造,成立专门班子,开展产品研发创新工作,让斗笠的作用从室外挡风遮雨,走进室内成为装饰品。同时,成立斗笠专业合作社,实行专业化分工、规模化。
近年来,中方县着力加快斗笠产业化进程,投入400万元,成立了中方竹艺斗笠专业合作社,合作社专门从事斗笠产品开发、生产和销售,将耗时最多的编织工序分解到千家万户。除生产传统实用型斗笠之外,还结合世界各地风土人情,利用本地特有的竹编技术,开发生产规格各异的普通型、工艺型、旅游型斗笠以及多种竹艺制品,打造中方斗笠互联网线上品牌。
目前,中方县斗笠生产大户达30多家,合作社入社成员发展到了978名,辐射带动手工编织人员5000余人,形成了集产品开发、生产、销售于一体的斗笠产业链。每年合作社销往国内外市场的斗笠达400余万顶,实现销售收入6000余万元,带动中方镇及周边乡镇新开发楠竹万余亩。
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‘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’。”中方县竹艺斗笠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曾元海说:“斗笠昔日遮阳挡雨的用途虽然逐渐被取代,但它还有其他的发展空间,我们将继续挖掘它的实用价值,让它在现代文明中仍保有生命力,让传统手艺绽放新的光芒。”
责编:杨丽群
来源:中方县融媒体中心
本作品由中方县融媒体中心原创,如需转载,请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!
总书记的人民情怀|“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”
习言道|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
中央城市工作会议,部署七方面重点任务!
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(7月7日—7月13日)
时政微观察丨总书记深情寄望电影工作者
坚守艺术理想 不负时代使命
重温总书记重要论述 共建美好地球家园
学而时习之|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